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王彬
领域: 生产管理  品质管理 
地点: 北京 东城
签名: 现场管理与改善、基层领导力、一线班组长等培训咨询专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
  • 博客访问:74250

专家文章

“四重门”挑战,中国制造如何走好转型 2009-03-20

  中国是个制造大国,但并非制造强国,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虽然已占世界第4位,但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在很多制造型企业当中,资源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2007年,中国制造业环境正发生巨大变化: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国外贸易壁垒日渐增多,很多制造型企业已面临生死抉择,作为企业老总应引起足够重视,如何转型成为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重门”意味着制造业环境转变

    去年的金秋10月,广交会正如火如荼地举行,可对很多制造型企业的老板来讲却乐不起来,订单、销售额在不断增加,而利润却越来越微薄。


    2007年、2008年国内外环境及政策的变化,很多制造业正遭遇“四重门”,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一是“成本门”:材料、电力、人工成本不断上扬,制造成本快速上升。


    制造成本快速上升已成为很多企业发展的一大制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2月份的CPI同比涨幅为8.7%,创下了自19965月以来的新高。处于上游的原材料、能源、动力购进价格,此前8个月均处于连续上涨态势。铜材、钢材、塑料、铝材、包装等原材料,从今年开春以来轮番涨价,给下游加工制造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广州某电子厂商透露:“材料成本去年比前年涨14%,今年比去年涨15%,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延续,客户还要求每年降价5%,都不知道如何维系了。”


    与此同时,人工成本也在快速增长。深圳一家玩具厂的老总说:“2005年,900/月基本工资,一般员工就踏实工作了,而现在1300~1400/月,员工还是不领情,2008年预计人工成本还要涨5%~30%。更令很多企业烦恼的是用工荒,有钱也难招到合适的人。


    二是“汇率门”: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企业利润不断下降,竞争力萎缩。


    从去年开始,厦门一家电池厂的日子开始变得艰难了。汇率升值造成的损失让公司管理层越来越痛苦。汇兑损失期为开列信用证到收款这段期间,周期为3个月,损失比例基本上为每100万美元产品损失20~30万元人民币。2006年因为汇兑带来的损失大概在200万元左右。由于公司计划今年扩大出口,其汇兑损失必然随之上升。20057月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达到了8%,2007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为6.5%。广州一位企业老总曾表示,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到7.3(对美元),企业将无利润可言。但是,人民币升值的进程不会停止,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已达到6.8的水平,沿海一带大批的出口加工业度日艰难,不少工厂已关闭或停业。


    三是“政策门”:出口退税下调以及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使很多企业直面生存威胁。


    出口退税大部分企业都从事服装、鞋帽、箱包、玩具、小电器、纸制品、塑料和橡胶及其制品等产品,这类企业的生存基本上靠的就是用工成本较低,其产品的利润本来就非常微薄。事实上,这类企业能生存下来,很大部分就是靠出口退税获得的那部分利润。如纺织业的利润率维持在4%~6%水平,出口退税率将从原来的13%调到11%,下降2个百分点。宁波一家大型纺织企业老总谈道:“这会给我们的企业带来很大损失,我算了一下,按一年服装出口1亿多美元算,少退2个百分点,一年我们就要损失约1500万元人民币。”


    而从去年8月实施的加工贸易新政无疑给企业带来更大压力。在对珠三角港企的调查中,有55.3%的企业表示,如果进口原材料时要缴付全数的关税和增值税作保证金,实行台账“实转”,将对流动资金构成沉重负担。有10.5%的企业表示,如果所需原辅料件被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将会因成本上升而导致停产或收缩。有73.2%的企业反映,可能会不适应而被迫停业或收缩。按此推算,最坏的情况将导致1万家港企停产或收缩。


    四是“贸易壁垒门”:近阶段中国制造“质量门和安全门”事件,国外媒体不断“妖魔化中国制造”,利用技术壁垒与绿色标准等贸易壁垒,进一步压缩制造业的发展和利润空间。


    “欧盟不断抬高准入门槛,令我们的生产成本节节攀高。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浮。”东莞虎门一家电子企业总经理表示,欧盟的指令可能会诱发东莞电子行业的再次洗牌,因为这些壁垒只有技术含量高的大企业才能应对,而中小企业很难应付,可能会有大面积的倒闭。


    成本、汇率、政策调整、贸易壁垒,“四重门”显示了一种巨大的变化正在发生,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已全面改变。中国的制造企业未来将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已现实地摆在企业面前。


    战略调整,结构转型。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制造业不是没有前途,但成长之路必须调整。作为制造型企业的高层,应该深切认知到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冲击,仅靠低人工成本、低技术水平、保护性政策、粗放型的管理就能生存的时代即将过去,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必须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精细化发展的道路,制造业亟待转型。


    首先,企业要转变观念,要从战略角度反思企业价值,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走向“价值”竞争,逐步树立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作为企业,要从客户角度反思企业存在的价值,明确客户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逐步从单纯提供低价产品转变成能帮助客户解决所关注核心价值的提供商。增加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来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


    其次,在现有资源基础上,优化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利润。中国是个制造大国,但并非制造强国,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虽然已占世界第4位,但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在很多制造型企业当中,资源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要采取梳与堵结合的方式,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利润。


    所谓“梳”,就是梳理企业内部的运营流程,强化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高有效产出,增加利润。所谓“堵”,就是通过企业内部的质量与成本的改善,有效降低内部的运营费用,来提升利润。调查显示:如果企业的质量水平在93.3%~99.38%的范围内,每年的质量损失将占销售成本25%以上。另外在很多企业内部存在大量浪费,人工效率低下,内部损失严重。近几十年来,日、美、韩制造业的发展除了科技创新以外,更加关注对内部运营成本的降低,通过精益六西格玛等系统改善来消除内部浪费,降低质量损失,大幅削减成本。


    第三,通过内部在“质量、成本、交期”方面的优势的构建基础上,同时开拓新的附加值高的市场,提升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缩短研发周期,从价格竞争向提供价值服务迈进,提升销售收入。


    日本横滨的山之内制造所是一家仅有70名职工的小厂,这家工厂原来主要为一些大型工厂进行来料加工。可是,自从这些大企业纷纷到中国、泰国等海外建厂之后,本来该由他们加工的零部件也转到了成本更低的海外厂家生产,山之内制造所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要是不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不开辟新的加工市场领域,他们就要像很多其他小厂一样走向倒闭。为了避免这样的厄运,除积极改善内部效率以外,山之内转向飞机部件加工业,并不惜重金引进先进的设备,以提升加工技术。同时他们还注意发挥自身精密加工的优势,开发出一些独有的特殊加工技术。在显得有些窄小的车间内,一台崭新的巨大机器在缓缓运行。这是一台从德国进口的世界最精密的测量仪器,现正在进行飞机机翼的精密度测量。因为这种仪器在日本的数量很少,所以吸引了不少客户,虽然投资比较大,但成本很快就收回来了。山之内所长说,他们希望逐步摆脱对大企业的依赖,直接向海外销售靠自己的先进加工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告别品种少、附加价值低的生产模式,建立品种多、附加价值高的新型模式。 


最后,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维持与突破,要走内涵型、精细化发展之路,关键的基础来自于内部人员素质的提升和体系的不断完善。要与世界一流企业竞争,首先得掌握世界一流的思想与工具。能否有效提升内部人员的改善技能和管理技能,搭建持续改善体系,是企业走好转型之路的关键。


                                                                                            作者:李骅/王红兵

推荐
现场管理与改善、基层领导力、一线班组长等培训咨询专家
类别:生产管理 |   浏览数(4346)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